国家正规炒股平台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RUC 新闻坊 (ID:rendaxinwenxi),统筹:任盈莹,数据:任盈莹、唐一丹、陈雨若、胡美嬉、左家齐,可视化:任盈莹、唐一丹、胡美嬉,文案:左家齐、胡美嬉,美编:左家齐,题图来自:AI 生成
过去几年来,人工智能(AI)逐渐走出尖端科技的象牙塔,成为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研究主角。数据显示,从 2020 至 2024 年,在每年知网所收录的高校优秀硕博学位论文中,以 AI 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数量净增长共计 1077 篇,平均年增长量为 269.25 篇,涨幅超过四成。
当人文社科 + 人工智能成为新趋势,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类学生投身 AI 领域,AI 也成为毕业生们的研究对象。人文社科硕博生,为啥爱上了研究 AI?不同专业、领域的人文社科学生,最关注的 AI 议题是哪些?通过统计近 5 年来,知网优秀硕博论文库中所收录的以 AI 为研究主题的人文社科领域学位论文,我们试图给出答案。
人文社科学生写毕业论文,盯上 AI 了?
我们以"人工智能"为检索主题,梳理自 2020 年以来知网优秀硕博论文库内人文社科专业相关的学位论文数量(其中 2025 年为知网提供的预测数据)。结果发现,以 AI 为主题的人文社科论文数从 2020 年起上涨,除 2023 至 2024 年间略有下降,在 2020 至 2023 年的三年间年均增长约 667 篇。
相关论文数攀升的背后,自然离不开所属院校提供的平台支持。
在优秀硕博论文入库知网的全部院校中,吉林大学以 417 篇以 AI 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硕博论文数遥遥领先,凭借综合类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平台,成为最懂跨行研究 AI 的高等学府。
部分非综合类的大学,在" AI+ 人文社科"的研究方面同样表现不俗。比如,华东师范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走上了"教育 +AI "赛道;西南财经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则锚定金融科技命题;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等政法类院校,用 AI 赋能法律治理。
值得关注的是,同样以 AI 作为学位论文的主题,不同人文社科专业的硕博生的研究热度大相径庭。近几年来,一些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势头一路高歌,另有一些专业的研究热度却在走下坡路。
我们统计了 2020 年至 2024 年间,各专业以 AI 为主题的学位论文的增长速度,结果发现:随着双碳政策与 AI 技术的结合,环境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论文数从 2020 年的 5 篇,上涨至 2024 年的 55 篇,上涨了 10 倍。体育学、统计学、农业经济学等专业将 AI 当作数据建模的底层方法,增速同样可观。
相比之下,法学、科学与科技管理学、新闻传播学、哲学、保险学专业的硕博生对 AI 研究热度有所下滑。
其中,"法学 +AI "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以 29.97% 的负增长率,成为近五年来硕博生 AI 研究热度降幅最大的专业。要说背后的原因,早在 AI 勃兴初期,法学研究者便聚焦于 AI 著作权、算法歧视、AI 法律法规等核心议题,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,使后来的研究者难免在选题上陷入同质化的困境 [ 1 ] 。
如果抛开增速,单从论文发表的绝对数量来看,在 2020 年到 2024 年间,工商管理、通信经济、法学、教育和金融专业的硕博生累计发表的 AI 主题学位论文数量最多。一方面,这几个专业的学生规模相对较大,论文产出量偏多。另一方面,这些学科与现实经济、社会治理、技术应用等密不可分,AI 可以提供学科研究的工具支持,或引发核心问题的再讨论。
相比之下,中药与方剂、动力工程、植物保护、系统科学、天文、农业工程、特种医学等 7 个专业以 AI 为主题的学位论文数最低。
不同专业的学生,更关注哪些 AI 议题?
基于上述筛选文献,我们从知网优秀硕博论文库中二次选取了研究主题属于计算机科学,但研究者所属专业为人文社科领域的 675 篇跨界论文。由于知网数据库内的学位论文数不定期的日常更新,本次统计仅收集了 2025 年 6 月 8 日前的相关论文。
接下来,我们从研究方法、研究内容、研究对象、理论视角和核心变量五个维度对相关论文进行编码。其中,研究对象指"研究谁 / 什么",研究内容是"研究对象的什么方面"。举个例子,一项研究的对象可以是 AI 生产的小说,研究内容则是机器叙事对传统文学审美标准的冲击。
在编码统计后,我们发现,人文社科硕博生最常把人工智能当作研究方法(44.5%)和研究内容(42.3%)写入毕业论文,其次是将它视作直接的研究对象(32.1%)。
分析来看,AI 技术的功能性强,自然语言处理(NLP)、文本标注、情感分析等技术是处理大规模文本数据的重要手段。因此,人工智能成为人文社科硕博生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,并不难理解。
此外,人工智能议题日趋成为研究热点,作为研究内容、研究对象的比例自然偏高。但在理论视角、核心变量上,大部分人文社科硕博生研究更习惯于使用原有的研究框架,一般只把 AI 当作供参考的外部变量。
从不同专业的分布来看,应用统计专业的硕博生最倾向把人工智能作为研究方法,其应用比例显著高于第二名的教育技术和第三名的工商管理专业。这可能是因为统计学本身就强调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,容易将 AI 纳入原有方法。
与此同时,法律、工商管理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常把人工智能当成它们的研究内容。当 AI 在社会上产生日趋广泛的影响,相关专业的及时反应十分必要。除此以外,人工智能也容易成为法律、设计学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生的研究对象,他们最关心的,是 AI 应用于本专业后产生的伦理、流程优化与创新设计等方面的问题。
而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,来自不同专业的人文社科硕博生,所研究的 AI 相关内容也各具专业特色。我们以"人工智能"为检索词,检索了 2020 年至 2025 年间相关专业的优秀硕博论文,由 DeepSeek 与人工二度编码,梳理出了最爱跨界研究 AI 的五个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内容。
从各专业的共性来看,隐私伦理、技术应用是不同专业学生所共同关注的两大 AI 热门议题。当管理学学生关注 AI 在企业管理、公共治理中的应用,艺术学硕博生则视 AI 为引发艺术生产变革的新工具。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法学研究生,AI 的"双刃剑"属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:他们既忧心着 AI 面部识别、图像存储所带来的风险,同时也在尝试把 AI 引入到司法实践内,提升判决的准确性与效率。
相比之下,新闻传播学对 AI 的关注面可谓相当广泛,包括 AI 对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影响、大众对 AI 产品的感知与情感反应,以及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。看似冷门的哲学学科,则在伦理学领域关注个人隐私问题,站在宏观视角,对网站与 APP 的算法推荐机制进行反思。
不同人文社科硕博士对 AI 的共同关注,似乎让我们有底气回答那个持续被追问的诘问:AI 时代,文科无用?
近年来,大量涌现的" AI+ 人文社科"硕博论文向我们揭示,人文社科正在以多种方式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范式转型,在知识生产和社会治理上积极探索。在人工智能与社会不断深入与紧密嵌合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缺乏对其影响的批判性理解,或许会忽视人的价值和能动性,造成文化的主体性遮蔽 [ 2 ] 。
从 ChatGPT 到 DeepSeek,从 AI 作曲、绘画到"赛博歌手"的走红 …… 在技术理性被推崇的时代,人文社科研究者更需要在合理利用技术的基础上破除"唯技术论",强调人的价值。或许比起"文科无用?",我们更应该关注:AI 时代,文科何为?
最后,我们结合时下热点,设计了新闻传播专业可能入手研究人工智能的理论视角、研究对象、核心变量和研究内容。欢迎你生成属于自己的"新闻传播学 AI 论文",并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。
参考资料:
[ 1 ] 李娜 . 我国"人工智能 + 法学"的研究现状与展望——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[ J ] . 法学,2024,12 ( 6 ) :3746-3754.
[ 2 ] 吴宏政 . ( 2025 ) . 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危与机 .国家正规炒股平台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